欢迎光临中餐产品身份证官方认证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 > 业界动态 >
中餐品牌两项团体标准发布!
发布日期:2022-07-20
6月16日,第四届中国餐饮产业品牌大会暨第八届中国烹饪艺术家年会以线上方式在京召开。基于中国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品牌评价中餐菜系》和《品牌餐厅评价规范》两项团体标准在会上正式发布。
 
《品牌评价中餐菜系》标准由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发起,中国品牌建设餐饮品牌集群牵头,大董、鼎泰丰、伊尹等18家知名烹饪、发酵企业共同参与,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完成。《品牌评价中餐菜系》标准明确了中餐的定义:中国传统的烹饪技法、发酵工艺、碎解加工等制作的食物与吃的范式。这个定义更加全面地诠释了中餐的内涵,首次把发酵也纳入了中餐的概念,中餐不仅是烹饪产品,还包括酒、茶、生食等发酵、碎解产品;不仅是生产制作,还包括圆桌合欢、长幼尊卑有序、箸食自取、五觉审美、五味调和、多样丰富、尊重个性需求、以食物偏性养生等中餐吃事过程,此标准比以往对中餐的定义更加科学、全面、完整,拓展了中餐的内涵。《品牌评价中餐菜系》明确了中餐菜系的内涵,明确将中餐划分为京菜、津菜、冀菜、晋菜、蒙菜、辽菜、吉菜、龙菜、沪菜等共34个菜系、110个风味流派。实现了中国国土地域的全覆盖,解决了过去菜系划分空白太多、细分不够,难以满足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问题,体现了中餐的多样性。
 
为鼓励厨艺和产品传承,丰富中餐产品,建设各中餐菜系品牌,根据《品牌评价中餐菜系》标准,大会还发布了全球首张“烹饪产品身份证”,专家们为34个菜系烹饪产品,从菜系、主料、技法、五觉审美、守艺人等10个维度,为产品编写全球唯一的身份证编码,并进行品牌认证。
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理事长刘平均指出,《品牌评价 中餐菜系》标准的发布,澄清了过去对中餐、对中餐菜系定位中的模糊概念。中餐业作为消费领域的代表,建立完善的标准评价体系,是其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措施和路径。34个菜系评价标准的确立,有利于推动中餐品牌的传承与发展,促进中餐品牌整体性地走向世界。
 
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院长刘广伟表示,中餐在中国文化中最具感染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发挥着排头兵作用,目前有20万家中餐厅在全世界落地生根,得到了数十亿人的喜爱。中餐是国家品牌,中餐所包含的34个菜系,鲁菜、川菜、黔菜、滇菜等同样也是品牌。推动菜系品牌建设,对内可以带动当地农业、食品业、餐饮业、旅游业等经济发展,对外可以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的平台。我们不仅要把菜系品牌视为省域的文化品牌,更要把菜系当做重要的经济品牌、民生品牌来打造。菜系品牌建设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相关企业、各地民众等多方的品牌自豪感和参与积极性。

《烹饪艺术家》杂志总编王冰表示,中餐菜系品牌标准中的“产品身份证”系统意义重大。其一,可以科学梳理、统计中餐繁若辰星的中餐产品,对其数量、分布及各项技术指标进行分析;其二,可以将产品品牌、餐厅品牌与工匠品牌明确“绑定”,有利于更好地传承;其三,可以让每一款中餐产品享有唯一的IP号,进行知识产权确权,这是餐厅品牌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 ;其四,可以推动中餐产品的质量标准化走上快车道,对中餐走向世界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品牌餐厅评价规范》标准由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提出并归口。北京东方美食研究院、北京大董烤鸭店有限责任公司、北京恒泰丰餐饮有限公司、天津宝轩耳朵眼食品有限公司、中粮油脂控股有限公司、浙江塔牌绍兴酒有限公司等单位参与起草。根据《品牌餐厅评价规范》标准,通过终评的餐厅可授予“红厨帽品牌餐厅”标识。品牌餐厅评价机构对品牌餐厅进行监督、动态管理。

《品牌餐厅评价规范》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亮德、匠心、拒烹、裸烹、传承、优材等纳入餐厅评价指标。其中“拒烹”要求餐厅拒绝烹饪国家明令保护的动植物;“裸烹”要求餐厅烹饪过程中使用天然食材、天然安全添加剂,少用化学添加剂,不用伪劣有害添加剂,关注消费者的营养与健康。为了提升烹饪的艺术性,让餐饮从业者重视烹饪技艺、餐饮文化的传承,注重美味与健康的统一、美味与环境的统一 ,五觉审美等也首次纳入品牌餐厅评价指标。
 
刘广伟说,《品牌餐厅评价规范》评价原则、评价指标及品牌餐厅评价流程等符合世界通行的评价规则,适合全球中餐厅。同时也为世界范围的餐厅评价标准体系,增加了新内容。
 
刘平均表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中国品牌创建行动,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提升自主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品牌建设已经纳入国家规划,品牌的创建发展和提升离不开标准。《品牌评价中餐菜系》和《品牌餐厅评价规范》标准团体标准的发布,对于促进中餐菜系发展,提升中餐品牌价值,让中餐屹立于世界美食之林意义重大。
 
 

上一篇:第四届中国餐饮产业品牌大会成功召开!
下一篇:第八届中国烹饪艺术家年会在北京举办!

首页    |     编码介绍    |     菜品身份库    |     公示区    |     专委会成员    |     编码规则    |     申请流程    |